宠物的生意,越来越火了,火到什么程度呢?——沾猫就火。不论是加价10倍仍遭哄抢的“猫爪杯”,还是涨幅高达300 […]
宠物的生意,越来越火了,火到什么程度呢?——沾猫就火。不论是加价10倍仍遭哄抢的“猫爪杯”,还是涨幅高达300%仍长期断货的萌猫智能音箱,时隔3年,日本经济学家提出的“猫咪经济学”依然政治正确且无比坚挺。
吸猫撸狗逐渐从家庭的消遣方式,转换为城市中产的象征;而随着“低欲望社会”的来临,90后、95后都市空巢青年更为宠物市场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消费生力军。
消费群像的表征直接反馈在市场上: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》统计数据显示,2010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仅仅为140亿元。之后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态势,到了2016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,2010年-2016年,中国宠物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39.1%,成为各消费品行业增长之首,2016年以后,年均增速仍可达25.85%。截止至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492亿元左右。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776亿元。预测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两千亿元。
资本纷纷加持迎来“疯”增长
面对如此机遇,近年国内的宠物产业在资本的加持下,迎来一波“疯长”。2013年开始,宠物行业就不断发生投融资事件,从最早的零售版块,逐渐向制造版块、医疗版块渗透,其中不乏波奇、E宠这样的早期零售玩家,也有小佩、pidan、疯狂小狗这样的制造新贵,还有高瓴资本、瑞普生物这样的宠物医疗谋局者,同时宠物行业唯二的A股企业——中宠股份、佩蒂股份也开始从原来的出口生意转而关注国内市场。宠物行业逐渐呈现出一个“大市场,小细分”的态势。
每一条赛道都充满着竞争,宠物行业似乎确实到了迎接嬗变的时机。
然而仔细剥开宠物产业的本质,研究其生成、存在、发展的底层逻辑后可以发现,无论是2010年开始的行业爆发式增长“窗口期”,还是2015年前后的小阳春,乃至2017年大热的国产中高端宠物品牌崛起,都并非归因于行业本身的发展,而是依赖于市场窗口期、人口红利、互联网红利而带来的增长,譬如核心技术的提高。
一个典型例子是,占养宠开支最大的宠物粮。铲屎官们都深知,在宠物的整体消费中,宠物粮开销最大。数据显示,作为刚需市场,宠物食品占比34%。
国产宠物行业尚处初级阶段,亟待积累
面对广阔市场,国产宠物食品品牌虽然呼声大,但在研发、生产、渠道能力等方仍然孱弱。“宠物食品虽然是刚需,但如果想做好,研发、生产等各种成本太高,一般创业者还是不要轻易碰。”一位广州的宠物行业创业者,曾经跟笔者这样解释。
一方面,国内的宠物食品上市公司囿于传统ODM、OEM主营业务,调头艰难;而另一方面,资本扶持的几家国产宠物食品公司仍处于起步阶段,亟待积累。
2018年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,典型特征是市场由泡沫时代转入务实周期,此前利用窗口期做粗放的烧钱扩张,将会成为历史,内功的修炼才刚刚开始。
宠物食品市场头部效应明显
回到国际市场,根据Euromonitor统计,全球宠物市场近半数更是被玛氏、雀巢两大巨头占据,2017年,两家公司市占率分别为23.9%、21.2%。可见在宠物食品市场中,头部效应相当明显。
刚刚公布的雀巢2018年全年财报显示,2018年雀巢总销售额实现914.4亿瑞士法郎;基础营业利润为155.21亿瑞士法郎。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雀巢的全球宠物业务(雀巢普瑞纳),该业务2018年收入128.17亿瑞士法郎(约886.45亿人民币),占比14%,实现营业利润为27.68亿瑞士法郎(约187.12亿人民币),占比17.8%,为雀巢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之一,几乎与饮料业务持平,在雀巢内部,宠物食品已经成为4大战略支柱业务。
那么,雀巢普瑞纳这家生根于美国,占全球宠物粮1/4 市场份额的巨头,是如何养成的?靠时间的积累、业务的扩张、需求的洞察,还是什么?找到成功的源头对国内从业者才是真正有借鉴意义的事情。
版权所有:台州豪轩塑胶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浙江华企